设置字体大小:【大 中 小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版 】 发布时间:2015-01-08
一、圃地选择
以灌溉方便、地势平坦、土质肥沃的沙壤地块为最好。易积水的低洼地、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、有机质含量低于0.8%的瘠薄地、可溶性含食盐量大于0.5%、PH值大于8.2的盐碱地块不能做苗圃地,育泡桐苗3年以上的圃地要及 时轮作倒茬,不宜再育泡桐苗。
二、品种选择
在我市表现较好的品种有:豫杂1号、豫选1号、毛白33、C125、95-1、94-1、园冠等泡桐品种。
三、施肥整地
1、施基肥:一是较肥沃的沙壤土地,每亩施干鸡粪750-1000公斤、磷酸二氨7-10公斤。二是未完全形成团粒结构的沙土地,每亩施优质干鸡粪1000-1500公斤,磷酸二氨10-15公斤。
2、整地做床:基肥施入后深耕要超过30厘米,然后进行细耙;以1米宽定点打线,以线中心点作底宽70厘米、顶宽35厘米、高30厘米的梯形截面垄床,垄床顶面要平整,床体土壤要实。或以宽度1米至2米打畦,做成平床也可。
四、整根催芽
1、种根采集:在休眠期从品种优良、生长健壮、无病虫害的1-2年生泡桐苗圃地采集无损伤的泡桐根作为种根。
2、种根整理:种根的粗度以1-2.5厘米、长度10-12厘米为宜,对种根要将上端(靠近苗干的一端)剪成平茬,下端剪成"马耳形"斜茬,晾晒1-2天进行缩水,然后按粗度0.5厘米进行分级打捆,每捆以20或30根为宜,对劈裂和根皮损伤较大的种根要剔出。
3、催芽:在背风向阳处挖宽2-3米、深1米、长度由种根数量而定的催芽坑,催芽坑挖好后,在坑内适量上一次水,待水下渗不粘后,将分好级、打好捆的种根平茬向上,捆挨捆竖着放入坑内,之后在种根上面撒入干沙,填充缝隙,撒沙量以接近盖住种根顶端为宜。然后用杆子和塑料布将催芽坑盖严,特别是塑料布四周要挖沟压紧。待晴天坑内温度达到36℃以上时,要及时通风降温,特别是种根发芽后,要每天观察温度,进行适度放风,以免烧芽。
五、埋根下种
1、下种时间:当土地解冻后越早越好,在3月下旬前下种,需要进行地膜覆盖,若在4月中旬后下种,一般地块不用地膜覆盖,但对比较干旱、浇水不便的地块要用地膜覆盖进行保湿。超过4月底下种,一般当年很难出圃。
2、下种密度:按整好的垄床或平床,以行距1米、株距80厘米,每亩埋种根800多根为宜。
3、埋根方法:待催芽坑中有50℅以上的种根发芽后,将发芽的种根按级分检出来进行大田埋根,对未发芽的种根再分别打捆放入坑内继续催芽(在坑内再适量洒水增湿,并撒沙覆盖),待有一半以上的种根发芽后,再进行分检下种。埋根时首先要将粗度不同的发芽种根进行分片埋,保障苗木生长整齐。其次要种根平茬向上,斜茬向下,不能颠倒。用铁锹顺行按密度边挖坑(坑坡斜45度,深度超过种根1厘米为宜),边放根(种根靠斜坡放入),边覆土(厚度超过种根1厘米为宜),边踏实(覆土要实,但千万不能伤种芽)。
六、浇水覆膜
当一批种根下完后要及时浇一次透水,当圃地不粘后,要对浇水冲出或土埋的种根进行整理。然后要及时进行地膜覆盖,以利增温保湿,促进幼苗生长。
七、苗田管理
1、破膜:根据气温情况,要及时观察幼苗出土情况,当有苗芽出土接近顶膜时,要及时破膜露苗,并将破口处压紧,以防刮风毁膜。
2、追肥浇水:在6月中旬前,一般圃地不需揭膜、追肥和浇水,对特别干旱的地块要浇一次水(但不揭膜)。6月中下旬(过麦后),每亩施15斤尿素,浇水一次。7月中旬至9月上旬,若无较大降雨每隔10天追肥(尿素、硝酸磷肥和磷酸二铵间隔使用)20斤,并浇大水,9月中旬后停止追肥浇水,防止苗木疯长,达不到木质化标准。
3、中耕除草:对未覆地膜或已揭地膜的圃地要及时中耕除草,增温保墒,切勿使用除草剂除草,以防伤苗毁苗。